九合顧問觀點
地址: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新生社區新生路190號3層
電話:18129847791
微信號:yudewu88
郵件:kf@joyher.com
未來5年的人力資源,變局正在發生(7000字深度長文)
美的董事長方洪波,在內部演講中說:
“破壞和顛覆是互聯網時代的特征,現階段管理的創新和組織的再造比任何的動作都重要。平衡就是靜態,靜態就是死亡。”
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這樣的狀況,一切熟悉的管理模式好像都已經被互聯網顛覆,包括制度、組織、企業文化,管理方法好像全部都在變化。
外部的評價標準也都在變,以前我作為80后,求職絕對是企業是強勢,但現在這個時代,個體覺醒,人才要比企業來得強勢。
聽說現在邀約10個人,可能來2個,其中一個還會找不到路,剩余一個可能連電話都打不通。
要知道在10年前,邀約到場率50%我們都會嫌棄太低,這就是差異。
我們再來說說宏觀上的事情,還是以美的為例子。美的集團一直在尋找突破點,前幾年,美的遇到的阻力就是在于傳統化的企業管理思維,和現代化管理思維的撞擊。
2011年,美的產品型號有 2.2 萬個,甚至連集團高管都無法分辨自家產品。
戰略轉型后,方洪波精簡生產線,大幅減少產品型號,從 2.2 萬個精簡到現在的 2000 多個。
只留十分之一的產品。
后面美的集團的管理邏輯,就不是精簡產品那么簡單了,2015年,美的與小米達成合作,重點在智能家居和移動互聯網電商方面。
但這個就衍生了新的問題,人員配備,管理權限,外部協作,文化沖擊等等。
這個時候,兩家巨頭公司合作,是如何解決問題的?
當時美的的策略是什么呢?美的不定期派員工到小米總部工作交流。引入小米就是帶來外部的思維,希望推動組織上、管理上、思維上的變化。
美的做了超級多的互聯網改造,這也就是美的最近用140元瘋狂收購市場的股票,要知道美的最近一年最高股價,也就106元。
140回購106元股票,美的是對自己有超級高的信心的,為什么?
因為他們的管理創新和互聯網轉型做的可以說,相當成功。
這里問一個問題,大家覺得,公司從上至下要變革,是以什么為核心?
有三個選項,一個是組織,一個是產品,一個是業務。
沒錯,就是組織。
為什么不以產品和業務為核心來發起公司變革,而是要以組織為核心來變革公司?
那是因為我不相信那些以產品業務為核心的公司,未來不會遇到組織管理的問題。
業務和管理,終究是根上的問題。
說完了美的故事,我們來說一下,什么是創新意識,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過去。
你可以回想一下,20年之前炒股票,10年之前買房,5年之前囤比特幣……這些機會,當時如果把握住一個,可能未來的命運都很不一樣。
朋友之間,經常會有飯局,然后會討論類似這樣一個問題:如果你有個時光機,回到10年前,你會告訴自己什么?
答案肯定是:買茅臺股票、在市區買套房等等。
但可惜的是,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后知后覺,我們沒有主動地去布局、去投入、去把握機會,因為在很多機會和變化面前,大多數人都是風險厭惡型。
但你也知道,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,是一個什么樣的環境。
現在是一個重新洗牌的時代。
電視不會想到被電腦顛覆
相機不會想到被手機顛覆
零售不會想到為電商顛覆
電商不會想到被直播顛覆
... ...
就拿現在直播帶貨為例,以前直播一直都是和游戲連在一起的,從來沒有人聽說過直播家電商的模式,絕大多數人壓根不知道這種東西的存在,直播帶貨火了之后,聽說的人是越來越多。
但當很多人聽說的時候,普遍持一種什么姿態呢?
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接近于鄙視或者不理解的神情,不就是網紅賣東西嗎?有什么稀奇的?和之前的電視購物有什么區別。
現在還有不少人是秉持這樣的觀點。絕大多數人,是對創新這件事情,一開始會產生排異的。
這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。
然后就出現了10秒鐘就賣掉1萬支洗面奶等銷售神話,口紅一哥李佳琪都已經在陸家嘴買豪宅的時候,大家明顯是進入了一種看不懂的狀態。
隨后大家意識到這是風口,等大眾都能接受的時候,往往也是你熟悉的事物已被顛覆的時候,自己也想進去擠一杯羹,就會發現已經沒什么機會了。
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一個時代,這個時代,王者落幕的比想象中要快,每一個人都在感慨錢越來越不好賺,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拍在沙灘上的。
所以任何形式的創新,都應該是我們要去關心的,特別是管理上的創新,你必須要格外關心。
如果你還在感嘆這個世界跟你的想象,有很大很大的偏差,多半是你的認知出了問題,你被你自己困在了固有認知當中。
所以說:管理創新最大的敵人,是你的認知。
說了那么多,我來談談管理創新方面的一些常規動作,和新動作。
先跟你講一個網球拍的故事。
這個故事體現的管理創新,在現在看起來已經稀松平常,但是在10年前,絕對是管理上的創舉。
有一位貴婦,帶著她的兩個兒子去度假。
兩個孩子都很喜歡打網球,所以貴婦就向酒店借用網球拍。
但酒店只有兩副網球拍,現在正在給別的客人使用,酒店經理知道了這個情況,立馬叫自己助手,開自己的車去附近文體商店買幾副網球拍。
但這一來一去就4個小時,因為度假酒店是遠離市區的,開車去市區要2個小時,買回來半天就過去了,貴婦和孩子們興趣全無。于是貴婦就把酒店這種狀況寫到了大眾點評上,給了一星的評價,后面酒店的高層看到了,就把這個酒店經理給扣了一個月工資,留職查看。
你說酒店有沒有必要,為了一個隨機的需求,多準備網球拍?
如果有必要的話,那酒店的倉庫應該都堆不下東西。
這位客人要打網球,下位客人打羽毛球,另外一位喜歡踢足球,這樣的成本預算就會非常地大,怎么辦?
后來這家酒店的HRD,做了一次全新的舉措:
1、除了工資,給員工額外一筆錢,讓他們隨意支配;
2、在客人入駐之前,就詢問需要酒店額外準備些什么;
3、一旦有客戶的愛好出現,系統中自動記錄,倉庫中提前準備。
這樣不但不會讓客人因為你的考慮不周而挑你毛病,而且會因為你的超出預期的額外服務而感動。
這中間最細節的創新,是把權力給一線員工,他們不但不會濫用,而且會更有干勁。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很重要,自己被重視,同時也重視客戶,給客戶帶來較好的體驗。
他們自己會去調整,這些預算是買兩副網球拍還是三個籃球。
這樣做最好的作用,就是本來用于提升服務的預算可能就不夠用,經這么一手,不僅不用花那么多預算來培訓員工的服務意識,還一箭雙雕。
我們的年卡,是可以學完退費的,很多人都看到了我們不賺錢,甚至虧錢在做這件事情,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因此我們節省了很多課程優化和服務的培訓。
很多事情,你反過來看,邏輯會發生很大的變化。
過去的管理的創新,都在細節中;
未來管理上的創新,都在組織中。我問個比較深刻的問題:為什么現在很少出現管理大師?
我們一起回顧一下,過去200多年,所有在管理上的創新,好像全部都是個人行為。比如哪位專家研發出來一個管理工具,哪位前輩提出一個管理理念。
這些行為都是稀缺的、偶然的、隨機發生的,難以預期。
有沒有發現,以前管理大師是一大把一大把地出現,現在一個行業就很難出大師了,為什么?
因為現在所有管理上的創新,因為分工的原因,都出現在了組織的系統中。大家分工協作,強強聯手,各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。結果就出現了新一輪的管理創新。
而這些創新都不是一個兩個人提出來的,都是在組織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和總結出來的。
接下來我們要提的公司,叫做字節跳動。
字節跳動的管理,目前有很多方面都已經超越了我們現有的一些企業,有些方面可以說是超前的。
問大家一個問題:
為什么字節跳動已經10萬人了,但現在還沒有遇到大的內部負面問題?
大家可以回顧一下:BAT它在不到2萬人規模的時候都已經要狼性淘汰小資,然后阿里也是要去文化的大旗做了非常多的事情,月餅事件大家還記憶尤新,華為也會出胡玲事件。
但字節跳動很奇怪,發展到了10萬人,內部依然沒有出大錯,它組織怎么承載的?它的管理是如何運作的?這些點,你很好奇嗎?
這就是因為字節跳動所有的創新,都在組織當中。
而這種在組織上的創新,將會是未來5-10年的主流。
再說一個產品,在這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:你覺得字節跳動的飛書和阿里的釘釘,兩個管理軟件最大的差別是什么。
我自己都是用過這兩個產品的,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:飛書是一款從員工視角出發的產品,釘釘是一款從管理者視角出發的產品。
兩個產品,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兩種文化。
飛書是想在公司內部營造一個信息充分流通和透明的工作環境,讓每個人都盡可能獲取更多的信息。但明顯中國更廣大的企業主們更在意的是公司管理而非內部協作,考勤、簽到、審批、出差、報銷等,對于傳統企業來說更加有吸引力,且真正決定企業用什么辦公軟件的人肯定也是管理者。
所以,我們在說飛書和釘釘的時候,某程度上也是在聊管理創新的方向,到底是面向誰,做什么事情。
我個人比較推崇飛書,為什么呢?
說一個細節,因為飛書有一個功能和微信不同,就任何人,新加入群聊,這個人都可以看到之前群里討論的所有問題,所有內容,所有上下文,同樣也是為了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充分的信息。
這某種程度上來說,就是文化上的創新,因為確保信息的充分流通,是企業文化落地的重要前提。
字節跳動第一位HRD,叫:謝欣。他曾經是酷訊的CTO,技術的一把手。
14年加入字節跳動擔任HR負責人,是字節跳動第一位HRD,這本身就是一種管理上的大創新。
作為一位技術的負責人,太清楚技術人才和系統化思維了,字節跳動早期的發展,和這位CTO的轉型,功不可沒。
他對人力資源工作的理解,非常貼近業務,沒有太多的理論框架,一看就很實用。
那時候字節跳動對人才的要求也很特殊,和很多企業都不太一樣,他們的要求是:
1、勤奮
2、能畫思維圖
3、愛分享
基本上是很工程師的思維了。
字節跳動第一任HRD是做CTO的,那你知道現在字節跳動人力一把手,之前是做什么的嗎?
他之前做的是風險投資,他的名字叫華巍,之前是一位著名的風險投資者,張一鳴認為HR和風險投資是一樣的,都是要深刻考察人性的,看人選人的能力十分匹配。同時也都要承擔巨大的風險,這點很匹配。
風險投資的一個手段,就是收購。
所以現在字節跳動招人,用的就是收購的思維,就是挖其他大公司的人,就是砸錢,就是收購你,直到你心動為止。
所以就不難理解,為什么字節跳動的招聘,那么野蠻的原因了。
2016年初,字節跳動發布了一則招聘啟事,當時在世界網絡上傳的還很廣,招聘說今日頭條面向全球招募,資深算法工程師、架構師年薪百萬,單位是美金。
美團的穆榮均,他原先是美團的CTO,后來做了CPO,就是人力的一把手,后來就被任命為美團金融的CEO。如果你身邊有人是在美團的,可以問下穆榮均,他在行業內是傳奇,他的故事可以講一天一夜。
我也問了一些在美國的朋友,微軟,Google的HR負責人,曾經全部都是優秀的產品經理。
華為目前的HR負責人,呂克,曾經是程序員出身,調到集團負責HR之前是印度班加羅爾研發中心總經理。
關于這些大神的履歷,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些未來的一些小趨勢?
說一個真相:
大部分企業,重視業務,但選擇性的忽視組織和管理。
贊同嗎?
等到發展出現問題后,就開始談補課,這時候制度和流程就開始出現了,而且會越來越多。等公司越壯大,制度越完善,這個時候完了,管理和組織都僵化了,人浮于事。
然后等到市場環境發生變化,新技術出現,公司不再適應新環境,公司走向衰落。
這是常見的劇情,熟悉到不能再熟悉。
字節跳動的創新在于,它用做產品的思路,用在了管理企業上。
張一鳴一直強調他創業以來其實同時在做兩個產品,一個是為用戶提供服務的產品;另外一個產品就是公司,而CEO就是公司這個產品的產品經理。
將公司看做產品,需要大量測試。
比如在字節跳動:
春節福利和年終獎時間都是不確定的,現在還在測試;
內部非常弱化層級title,都是以同學相互打招呼,這個算是測試成功了;
為了減少大家在路上浪費的時間和精力,租房在公司三公里內可提供租房補貼,公司為員工提供統一的食堂;
內部嘗試了多種考核工具,最后決定用OKR來保證雙方目標理解一致,看對方對你的需求是否上心,就看你有沒有出現在他的OKR上;
當然還有中臺,字節跳動的中臺是很有名的,所謂的強中臺是指這些他都會把他的技術能力、管理能力、運營能力轉化成公司的基礎設施,成立單獨的,單獨的一個團隊去支持不同產品的研發,在這一點上,字節跳動做的非常前沿。
在招聘上,字節跳動目前正在使用“算法識人”。
可能你會困惑,用算法怎么識人,我來簡單介紹下:
假設小張和小李都是公司的HR,都在招聘銷售崗位,小張具有一些算法思維,但是小李沒有算法思維。
小張告訴小李,其實我招聘效率高,不是因為我加班,而是我有自己的篩選條件:離他住的近不近,大學的時候是不是學生會干部,有沒有自己固定的愛好,簡歷是不是認真寫。這4條滿足,大多都可以。
小李學完,果然招聘效率提高。
時間過了半年,公司擴張很快,招聘任務翻了3倍不止,小張用剛才那個方法繼續招人,盡管還是有效,但是跟不上了節奏了。
小張有個好基友小王,是技術部門的,看到小張每天愁眉苦臉,打算幫一幫小張,但小王說:“你這四要素不是算法,計算機實現不了,要不要試試真的算法思維?”
為什么不是算法呢?
因為算法要求有輸入、輸出、計算過程。
小張說:這“四要素”方法也有啊。這輸入是候選人的住址、大學時候的履歷、個人的愛好、簡歷的字數這四個維度的信息,然后做匹配計算,輸出就是匹配的人選呀。
但他不知道,問題出在這“四要素”的方法不夠明確。輸入也不明確,計算過程也不明確。
就拿離得遠近來說,表面上看很明確,輸入雙方住址后計算距離。但就算你把經緯度都要來,也解決不了“近不近”的問題。
我們來分析一下,多近算近?方圓幾十公里算近嗎?
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,住在市中心,3公里以外都懶得去,嫌遠。
住在郊區呢?10公里,開車也就一腳油的事,都算近。
所以,什么叫近,不明確。
其次,離誰近?如果有好幾套房子呢?怎么算?這也不明確。當出現多個地點,多個距離,怎么處理優先級呢?也不明確。
你可能想,有這么復雜嗎?的確,如果交給算法來干,那對不起,這些問題必須明確,一個都不能少。
你看,這就是算法和人的核心差異,人做事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模糊,算法卻對明確性有極其嚴苛的要求。
但這些要素,字節跳動都在優化中,通過大量的算法,來優化真實的場景,同時來優化招聘過程。
我們未來的人力資源的工作,逐漸就會開始引入算法,因為算法會讓你變得更高效率,而且使用計算機算法,可以避免不同人之間主觀傾向性的選擇。
未來的算法,會逐步引入到企業中,也會逐步剔除人為的因素,對現狀的影響。
可以說:算法以后將會是影響人力資源發展的重要變量。
再來說一個扎心的數字:目前,字節跳動有2000名HR,他們的背后,是1000名程序員在支持。
關于人力資源創新,或者管理創新,未來的變化還會有很多,字節跳動是一個案例,可能跟我們每個人都還比較接近的案例。
現在已經有大量新的科技企業、科技產品涌現出來,改變了原有的企業管理的格局。
新能源、新材料,5G、AR、VR,生物醫藥、人工智能和和機器人... ...這些行業內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更重要的是,過去的創新,是以西方國家、特別是美國為中心的。美國似乎可以憑借知識產權優勢,橫行世界。
但實際上,今天的創新,是一個全球生態。
在這個生態中,中國不僅有能力參與,而且我們手里有牌,可以為全球創新作出非常獨特的貢獻。
所以說,創新這件事情,都會在你我身邊逐漸展開。
而你我,就是其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。
創新,是我們國家的前進的動力,也是我們每個人進步的原因。